另类职人 | 就在我们身边的出家人,专访-释慧诚法师

搜狐新闻
2018-04-04

【第一期】人物专访---释慧诚法师

在我们身边还有另一种生活,生活原来还有另一种可能。

尘世间,有一类人,他们离我们很近,

却又时刻出现在我们的身边;

很熟悉,有时却又很陌生;

我们似乎总与他们打交道,却又总是错身而过。

本期小编带你探秘出家人的世界。

姓名:释慧诚(俗名:牛跃跃)

祖籍:安徽人

1989年(9岁)九华山皈依佛门剃度为僧

尘世间,有一类人,他们离我们很近,却又时刻出现在我们的身边;很熟悉,有时却又很陌生;我们似乎总与他们打交道,却又总是错身而过。他们是——出家人。

在与释慧诚师父相识之前,对于出家人,对于佛门,我的认识是浅薄的。在我的记忆中,出家人就是一个光头身着一身朴素的袈裟,在你去寺庙的时候,会与你合掌行礼,然后在一边安静地行持,除此之外,似乎也没有别的话可以说。

在与释慧诚师父的相识的那一天,我们来到师父的禅室,打开门,那是一个长相儒雅的中年男子,一袭深黄色的普通僧衣,戴着一串佛珠,脚上一双布鞋,就那样朝着我们合掌相拜,伴随着阵阵暖香。

(图为本期的采访主人公——释慧诚师父)

释慧诚师父师承九华山,自九岁起就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,而后长达几十年的礼佛生活,却并未将师父与世隔绝,而是让释慧诚师父用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、诠释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。

前生五百次的回眸

你的五百次回眸带来的是今生的一次相遇,而释慧诚师父的,则是与佛的不解之缘。

(图中间为慧诚师傅)

9岁那一年,释慧诚师父第一次在爷爷奶奶的带领下来到了安徽的九华山,那仅仅是一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造访,却开启了释慧诚师父全新的人生。

释慧诚师父出家的理由很简单:可以不用做功课。于是,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理由,让他成为了一位出家人。

那时候的出家人的生活是怎样的?清苦?清贫?还是乐趣无穷?释慧诚师父用语言的带我们穿越时间和空间,来到了佛门寺院。

小时候的寺院生活

我们对僧人的认识大多来自于电视或者是网络。电视里那些年幼的小和尚,一身灰色的棉布衣衫,一个光溜溜的大脑袋,一双总是充满了善意和好奇的眼睛。寺院的生活无疑是清苦的,夏天,凌晨3点,当成人们都还在香甜的梦中的时候,小和尚们已经早早起床,开始他们一天的工作——打板、撞钟、击鼓。先打三遍板,叫醒沉睡的师父们起床,而后撞钟,时间是40分钟左右,三遍,每遍108下。接着击鼓,做香灯,跟着师父诵经做早课,等这一系列的事情完成后,才能开始与寺院的师父们一起去用早斋;饭后,则是寺院的一天工作的正式开始了,小和尚们会跟着师父学习各种经文,而稍微年长的和尚则负责起寺院的打扫、接待香客的工作,一直到晚上9点,准时熄灯睡觉。

虽苦却乐的寺院生涯

开文的时候,我们曾提到释慧诚师父出家的时候才9岁,这个年纪正是喜欢玩,喜欢闹的年纪,尤其是男孩子,更是皮的不行。那个时候,释慧诚师父的爷爷奶奶带他去寺院里开智慧,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,意为:将孩子带去寺院请大师开智慧,之后小孩就会变得聪明乖巧。而正是这一举动,让释慧诚师父的生活发生了变化。那时候的寺院,在一个9岁小男孩的眼中,是新奇的,虽然清苦,却更多是乐在其中。

释慧诚师父在聊天中回忆中说道,“在那个年代,九华山其实已经是很大的寺庙了,但居住条件依然艰苦,夏天就不说了,山上自然是凉快的,但到了冬天,却让我恨不得能将所有能穿的衣服都穿在身上。冬天如果是晴天还好,还能晒晒被子,一旦碰到连续几日的雨天,那被子和棉衣都自带了一股阴湿的霉味。”那会的他总觉得棉衣棉被都不是干的。不过艰苦的生活环境,并没有动摇他继续下去的决心。冷,就多穿点,尽管像个球一样移动困难,潮湿的被子,那就想办法去厨房烘一下,除此之外,释慧诚的师父,师兄们待他也是很好的。“每天我们都在一起吃饭,一起做早课,一起学习经文,一起洗澡睡觉。”师父提到往日与师兄们一起生活的日子时,不由得开始滔滔不绝了起来。开心不开心都有人陪的感觉是怎样的呢?那时候的他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,现在每每回想起来,这样的集体生活,对当时年幼的他来说,是温暖的,是无论无何都无法割舍的。

师父带我去行脚

在释慧诚师父的记忆中,和师父去行脚,应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。行脚,即是和师父一起出去拜访其他的寺院。

在他十来岁的时候,师父带他去另一座寺院,在那里他碰到了许多来自各地的行脚僧。那时候在每个寺院都会给行脚的僧人们准备一些房间,房间条件算不上好,有时候条件差的,十多个僧人一起睡大通铺,但这也是乐趣所在,来自各地的僧人,说着各自的方言讲述不同的故事,只是到了晚上正式睡觉的时候就有点不怎么有趣了,有呼噜声,有磨牙声,还有说梦话的。

对于行脚这个话题,我们还特地仔细的询问了一下,在行脚的旅途中师父们是如何来化缘的。释慧诚师父的脸色突然有些严肃,他顿了顿才说:你们要记住,和尚化缘只化斋饭,不化金银。

留下来,是情怀

出家多年,让释慧诚师父对佛有一种特别的依赖情感,那种情感是无法割舍的。也许在更多人的心中,无法割舍的有很多,亲情,爱情,友情,但对释慧诚师父来说,是佛。

国企or 私企

释慧诚师父曾任职安徽的某大寺院住持,那是一种稳定而成功的生活,用我们的话来说,就是真正的国企,铁饭碗。可是释慧诚师父告诉我们,那不是他想要的,于是在经历了辞职,回九华山,探寻等一系列事情,释慧诚师父找到了星云大师。星云大师用他自己的方式来传播佛道,亲身走遍大江南北,在各地开设讲坛。释慧诚师父说,那就他要的,佛,不应该就在那等着,而更应该走出去,走过去,走进去,主动的让更多的人知道,更多的人了解。就好像我们的个人的创业,私企,却能更普及。

出家人也需要改变

出家多年,释慧诚师父看改革开发,看房产大起大落,看各种尘世间的事件发生,而与此同时,佛门也不再是一成不变。释慧诚师父觉得,他要做的还有很多,其中就有让佛以一种崭新的方式传播下去,让更多人看到,知道,了解到,而不是在误解中加深误解,在谣言中散播谣言。

我们了解到,以前的和尚一日2餐,过午(下午1点)不食,而现在的和尚因为需要做更多的事情,需要更多的体力,所以与常人一样是一日三餐;而网上曾传言和尚工资一万八的事,则属于一种恶意的中伤,因为和尚并不需要多高的学历,只要一颗向佛的心,于是和尚们也使用多媒体传播模式,为的是将更多的真相带给大家。

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,一切都在变化的,只要是往好的地方。

拜佛,用心,还有规矩

最后,我们又询问了一下释慧诚师父去寺庙要注意的一些礼节,写在这里让大家一起学习一下。

第一:除了正常的拜佛外,有些地方如果写了“闲人免入”,那就不要硬闯,有三个地方特别要注意下:祖师堂;往生堂;僧人后院;

第二:女性在寺庙的时候,请与师父尽量保持一定距离,不可碰触师父、不可过于亲密。这是最基本的尊重。

采访结束后,我们在释慧诚师父的指导下,再次诚心的拜了拜。师父告诉我们,由于网络的发达,太多的人对于和尚产生了一定的误解,希望这一次的采访,能让大家对出家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。

我们也感谢释慧诚师父给告诉我们的这些,他的侃侃而谈让整个采访的气氛都非常的轻松愉悦,最后师父说:我不在乎别人对我们出家人到底是什么态度,但只要是来虔诚礼佛的,他都欢迎,并且愿意将更多的正能量带给更多的人。


阅读2217
分享